供稿人:策划部李一峰、郭亚虎
2015年4月29日,中国农科院后勤中心打来求助电话:整个农科院西区的小叶黄杨受到害虫的严重危害,植株叶片被啃食只剩一层叶脉,远处一看黄花花的一片,喷了几遍药剂,虫口基数依然没有降低,随着时间的推进,虫龄增大,害虫变得更难防治。
了解到此情况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办公室主任袁会珠研究员、中保集团总经理陈昶研究员高度重视,经过实地勘察,初步确定为黄杨绢野螟危害,迅速拿出解决方案:采用多分子靶标技术的杀虫剂——多靶标X3、中保先锋,对鳞翅目抗性害虫高效,再加上植物免疫蛋白质农药“阿泰灵”,为小叶黄杨快速恢复生长和增强抗逆性提供保障。
当日上午10点工作人员在农科院西区小叶黄杨上开始喷洒药剂,此时植株上害虫的虫口密度特别大,世代交替严重,尤以大龄虫为主。下午3点院里工作人员就来电反馈:已经观察到害虫的麻痹现象,并掉落地下,效果很好!
3天后(5月1日),工作人员反馈说防效高达到95%以上,害虫已基本死亡,植株已开始恢复绿色。7天后(5月5日),实地观测情况,植株已全面恢复生长,看不到害虫的存在,叶片浓绿干净,药剂效果非常好,出乎他们的预料,更多的是惊喜。
4月29日害虫照片
用药3天后
4月29日害虫为害状
用药后7天
5月6日,农科院后勤中心赵书记亲自打来电话,除表示感谢外,特别说明还需要中保集团的农药来防治整个农科院及各分所的园林害虫,院领导对多分子靶标技术用于园林害虫的防治充满信心,多分子靶标技术将用于更广阔的植保领域。
科普知识:黄杨绢野螟是对黄杨科植物危害逐渐加重的恶性害虫,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被害株率50%以上,有的甚至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市容,污染环境。黄杨绢野螟在北京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中旬为盛期,下旬化蛹,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二代发生为害期,成虫昼伏夜出,性机警,卵多产于叶背,幼虫也先在叶背危害,初发生时不易被察觉,综合防治改害虫应采取以下三点:1 、及时处理越冬虫茧2、 抓住适期消灭幼虫3、 晚上积极杀灭成虫。由于北京地区的该虫,目前对有机磷类、菊酯类有一定的抗性,应选择多靶标技术成果转化的农药产品,幼虫常常在叶背危害,所以要选择渗透性较好的农药。